卷七 周易系辞 上传

作者:宋 朱熹

发表时间:2024-04-27 13:28:31

缩小

放大

海天蓝

青草绿

胭脂红

秋叶褐

杏仁黄

河白色


《系辞》,本谓文王、周公所作之辞,系于卦爻之下者,即今经文。此篇乃孔子所述《系辞》之“传”也,以其通论一经之大体凡例,故无经可附,而自分上下云。

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。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。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

天地者,阴阳形气之实体。乾坤者,《易》中纯阴、纯阳之卦名也。卑高者,天地万物上下之位。贵贱者,《易》中卦爻上下之位也。动者,阳之常。静者,阴之常。刚柔者,《易》中卦爻阴阳之称也。方,谓事情所向,言事物善恶,各以类分。而吉凶者,《易》中卦爻占决之辞也。象者,日月星辰之属。形者,山川动植之属。变化者,《易》中蓍策卦爻,阴变为阳,阳化为阴者也。此言圣人作《易》,因阴阳之实体,为卦爻之法象。庄周所谓“《易》以道阴阳”,此之谓也。

是故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。

此言《易》卦之变化也。六十四卦之初,刚柔两画而已,两相摩而为四,四相摩而为八,八相荡而为六十四。

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。日月运行,一寒一暑。

此变化之成象者。

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

此变化之成形者。此两节,又明《易》之见于实体者,与上文相发明也。

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

知,犹主也。乾主始物而坤作成之,承上文男女而言乾坤之理。盖凡物之属乎阴阳者,莫不如此。大抵阳先阴后,阳施阴受。阳之轻清未形,而阴之重浊有迹也。

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

乾健而动,即其所知,便能始物而无所难,故为以易而知大始。坤顺而静,凡其所能,皆从乎阳而不自作,故为以简而能成物。

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。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。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。可久则贤人之德,可大则贤人之业。

人之所为,如乾之易,则其心明白而人易知。如坤之简,则其事要约而人易从。易知,则与之同心者多,故有亲。易从,则与之协力者众,故有功。有亲则一于内,故可久。有功则兼于外,故可大。德,谓得于己者。业,谓成于事者。上言乾坤之德不同,此言人法乾坤之道。至此则可以为贤矣。

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。天下之理得,而成位乎其中矣。

成位,谓成人之位。其中,谓天地之中。至此则体道之极功,圣人之能事,可以与天地参矣。

此第一章。此章以造化之实,明作经之理。又言乾坤之理,分见于天地,而人兼体之也。

圣人设卦,观象系辞焉,而明吉凶。

象者,物之似也。此言圣人作《易》,观卦爻之象而系以辞也。

刚柔相推,而生变化。

言卦爻阴、阳迭相推荡,而阴或变阳,阳或化阴,圣人所以观象而系辞,众人所以因蓍而求卦者也。

是故吉凶者,失得之象也。悔吝者,忧虞之象也。

吉凶悔吝者,《易》之辞也。得失忧虞者,事之变也。得则吉,失则凶。忧虞虽未至凶,然已足以致悔而取羞矣。盖吉凶相对,而悔吝居其中间。悔自凶而趋吉,吝自吉而向凶也。故圣人观卦爻之中,或有此象,则系之以此辞也。

变化者,进退之象也,刚柔者,昼夜之象也。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。

柔变而趋于刚者,退极而进也。刚化而趋于柔者,进极而退也。既变而刚,则昼而阳矣。既化而柔,则夜而阴矣。六爻:初二为地,三四为人,五上为天。动,即变化也。极,至也。三极,天地人之至理。三才各一太极也。此明刚柔相推以生变化,而变化之极,复为刚柔。流行于一卦六爻之间,而占者得因所值以断吉凶也。

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,《易》之序也,所乐而玩者,爻之辞也。

《易》之序,谓卦爻所着事理当然之次第。玩者,观之详。

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,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。是以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

《象辞》变已见上。凡单言变者,化在其中。占谓其所值吉凶之决也。

此第二章。此章言圣人作《易》,君子学《易》之事。

彖者,言乎象者也。爻者,言乎变者也。

彖,谓卦辞,文王所作者。爻,谓爻辞,周公所作者。象,指全体而言。变,指一节而言。

吉凶者,言乎其失得也。悔吝者,言乎其小疵也。无咎者,善补过也。

此卦爻辞之通例。

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,齐小大者存乎卦,辩吉凶者存乎辞。

位,谓六爻之位。齐,犹定也。小,谓阴。大,谓阳。

忧悔吝者存乎介,震无咎者存乎悔。

介,谓辩别之端,盖善恶已动而未形之时也。于此忧之,则不至于悔吝矣。震,动也。知悔则有以动其补过之心,而可以无咎矣。

是故卦有小大,辞有险易。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

小险大易,各随所向。

此第三章。此章释卦爻辞之通例。

《易》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。

《易》书卦爻,具有天地之道,与之齐准。弥,如弥缝之弥,有终竟联合之意。纶,有选择条理之意。

仰以观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。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。

此穷理之事。以者,圣人以《易》之书也。易者阴阳而已。幽明,死生,鬼神,皆阴阳之变,天地之道也。天文,则有昼夜上下。地理,则有南北高深。原者,推之于前。反者,要之于后。阴精阳气,聚而成物,神之伸也。魂游魄降,散而为变,鬼之归也。

与天地相似,故不违。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,故不过。旁行而不流,乐天知命,故不忧。安土敦乎仁,故能爱。

此圣人尽性之事也。天地之道,知仁而已。知周万物者,天也。道济天下者,地也。知且仁,则知而不过矣。旁行者,行权之知也。不流者,守正之仁也。既乐天理,而又知天命,故能无忧,而其知益深。随处皆安而无一息之不仁,故能不忘其济物之心而仁益笃。盖仁者爱之理,爱者仁之用。故其相为表里如此。

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,通乎昼夜之道而知,故神无方而《易》无体。

此圣人至命之事也。范,如铸金之有模范。围,匡郭也。天地之化无穷,而圣人为之范围,不使过于中道,所谓裁成者也。通,犹兼也。昼夜,即幽明、生死、鬼神之谓。如此,然后可见至神之妙,无有方所,《易》之变化,无有形体也。

此第四章。此章言《易》道之大,圣人用之如此。

一阴一阳之谓道。

阴阳迭运者,气也;其理则所谓道。

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

道具于阴而行乎阳。继,言其发也。善,谓化育之功,阳之事也。成,言其具也。性,谓物之所受,言物生则有性,而各具是道也,阴之事也。周子、程子之书,言之备矣。

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。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

仁阳知阴,各得是道之一隅,故随其所见而目为全体也。日用不知,则莫不饮食,鲜能知味者。又其每下者也,然亦莫不有是道焉。或曰:上章以知属乎天,仁属乎地,与此不同,何也?曰:彼以清浊言,此以动静言。

显诸仁,藏诸用,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。盛德大业,至矣哉。

显,自内而外也。仁,谓造化之功,德之发也。藏,自外而内也。用,谓机缄之妙,业之本也。程子曰:“天地无心而成化,圣人有心而无为。”

富有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。

张子曰:“富有者,大而无外;日新者,久而无穷。”

生生之谓易,

阴生阳,阳生阴,其变无穷,理与书皆然也。

成象之谓乾,效法之谓坤,

效,呈也。法,谓造化之详密而可见者。

极数知来之谓占,通变之谓事,

占,筮也。事之未定者,属乎阳也。事,行事也。占之已决者,属乎阴也。极数知来,所以通事之变。张忠定公言,公事有阴阳,意盖如此。

阴阳不测之谓神。

张子曰,两在故不测。

此第五章。此章言道之体用,不外乎阴阳,而其所以然者,则未尝倚于阴阳也。

夫《易》,广矣大矣。以言乎远则不御,以言乎迩则静而正,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。

不御,言无尽。静而正,言即物而理存。备,言无所不有。

夫乾,其静也专,其动也直,是以大生焉。夫坤,其静也翕,其动也辟,是以广生焉。

乾坤各有动静,于其四德见之。静体而动用,静别而动交也。乾一而实,故以质言而曰大;坤二而虚,故以量言而曰广。盖天之形虽包于地之外,而其气常行乎地之中也。《易》之所以广大者以此。

广大配天地,变通配四时,阴阳之义配日月,易简之善配至德。

《易》之广大变通,与其所言阴阳之说,易简之德,配之天道人事,则如此。

此第六章。

子曰:《易》其至矣乎。夫《易》,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。知崇礼卑,崇效天,卑法地。

十翼皆夫子所作,不应自着“子曰”字,疑皆后人所加也。穷理则知崇如天而德崇,循理则礼卑如地而业广。此其取类,又以清浊言也。

天地设位,而《易》行乎其中矣。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。

天地设位而变化行,犹知礼存性而道义出也。成性,本成之性也。存存,谓存而又存,不已之意也。

此第七章。

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

赜,杂乱也。象,卦之象,如《说卦》所列者。

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典礼。系辞焉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爻。

会,谓理之所聚而不可遗处。通,谓理之可行而无所碍处。如庖丁解牛,会则其族,而通则其虚也。

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,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。

恶,犹厌也。

拟之而后言,议之而后动,拟议以成其变化。

观象玩辞,观变玩占,而法行之,此下七爻则其例也。

“鸣鹤在阴,其子和之。我有好爵,吾与尔靡子”。子曰:“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善,则千里之外应之,况其迩者乎?居其室,出其言不善,则千里之外违之,况其迩者乎?言出乎身,加乎民;行发乎迩,见乎远。言行,君子之枢机。枢机之发,荣辱之主也。言行,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,可不慎乎。”

释《中孚》九二爻义。

“同人,先號咷而后笑”。子曰:“君子之道,或出或处,或默或语。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,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”

释《同人》九五爻义。言君子之道,初若不同,而后实无间。断金、如兰,言物莫能间,而其言有味也。

“初六,藉用白茅,无咎”。子曰:“苟错诸地而可矣。藉之用茅,何咎之有?慎之至也。夫茅之为物薄,而用可重也。慎斯术也以往,其无所失矣。”

释《大过》初六爻义。

“劳谦君子,有终,吉”。子曰:“劳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。语以其功下人者也。德言盛,礼言恭。谦也者,致恭以存其位者也。”

释《谦》九三爻义。德言盛,礼言恭,言德欲其盛,礼欲其恭也。

“亢龙有悔”。子曰:“贵而无位,高而无民,贤人在下位而无辅,是以动而有悔也。

”释《乾》上九爻义。当属《文言》,此盖重出。

“不出户庭,无咎”。子曰:“乱之所生也,则言语以为阶。君不密则失臣,臣不密则失身,几事不密则害成。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”

释《节》初九爻义。

子曰:作《易》者,其知盗乎?《易》曰:“负且乘,致寇至。”负也者,小人之事也,乘也者,君子之器也。小人而乘君子之器,盗思夺之矣。上慢下暴,盗思伐之矣。慢藏诲盗,冶容诲淫。《易》曰:“负且乘,致寇至”,盗之招也。”

释《解》六三爻义。

此第八章。此章言卦、爻之用。

天一,地二;天三,地四;天五,地六;天七,地八;天九,地十。

此简本在第十章之首,程子曰,宜在此。今从之。此言天地之数,阳奇阴偶,即所谓《河图》者也。其位一六居下,二七居上,三八居左,四九居右,五十居中。就此章而言之,则中五为衍母,次十为衍子,次一、二、三、四为四象之位,次六、七、八、九为四象之数。二老位于西北,二少位于东南,其数则各以其类交错于外也。

天数五,地数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天数二十有五,地数三十,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,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。

此简本在“大衍”之后,今按宜在此。天数五者,一三五七九皆奇也,地数五者,二四六八十皆偶也。相得,谓一与二,三与四,五与六,七与八,九与十,各以奇偶为类而自相得。有合,谓一与六,二与七,三与八,四与九,五与十,皆两相合。二十有五者,五奇之积也。三十者,五偶之积也。变化,谓一变生水,而六化成之,二化生火,而七变成之,三变生木,而八化成之,四化生金,而九变成之,五变生土,而十化成之。鬼神,谓凡奇偶生成之屈伸往来者。

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,分而为二以象两,挂一以象三,揲之以四以象四时,归奇于仂以象闰,五岁再闰,故再仂而后挂。

大衍之数五十,盖以《河图》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。至用以筮,则又止用四十有九,盖皆出于理势之自然,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损益也。两,谓天地也。挂,悬其一于左手小指之间也。三,三才也。揲,间而数之也。奇,所揲四数之余也。仂,勒于左手中三指之两间也。闰,积月之余日而成月者也。五岁之间,再积日而再成月。故五岁之中,凡有再闰,然后别起积分,如一挂之后,左右各一揲而一仂,故五者之中,凡有再仂,然后别起一挂也。

《乾》之策,二百一十有六。《坤》之策,百四十有四,凡三百有六十。当期之日。

凡此策数生于四象,盖《河图》四面,太阳居一而连九,少阴居二而连八,少阳居三而连七,太阴居四而连六。揲蓍之法,则通计三变之余,去其初挂之一,凡四为奇,凡八为偶,奇圆围三,偶方围四,三用其全,四用其半,积而数之,则为六七八九。而第三变揲数策数,亦皆符会。盖余三奇则九,而其揲亦九,策亦四九三十六,是为居一之太阳,余二奇一偶则八,而其揲亦八,策亦四八三十二,是为居二之少阴,二偶一奇则七,而其揲亦七,策亦四七二十八,是为居三之少阳,三偶则六,而其揲亦六,策亦四六二十四,是为居四之老阴,是其变化往来、进退离合之妙,皆出自然,非人之所能为也。少阴退而未极乎虚,少阳进而未极乎盈,故此独以老阳老阴计《乾》《坤》六爻之策数,余可推而知之。期,周一岁也,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,此特举成数而概言之耳。

二篇之策,万有一千五百二十,当万物之数也。

二篇,谓上、下经。凡阳爻百九十二,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。阴爻百九十二,得四千六百八策,合之得此数。

是故四营而成易,十有八变而成卦。

四营,谓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也。易,变易也。谓一变也。三变成爻,十八变则成六爻也。

八卦而小成。

谓九变而成三画,得内卦也。

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

谓已成六爻,而视其爻之变与不变以为动静,则一卦可变而为六十四卦以定吉凶,凡四千九十六卦也。

显道神德行,是故可与酬酢,可与佑神矣。

道因辞显,行以数神。酬酢,谓应对。佑神,谓助神化之功。

子曰:“知变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为乎?”

变化之道,即上文数法是也,皆非人之所能为,故夫子叹之。而门人加“子曰”以别上文也。

此第九章。此章言天地大衍之数,揲蓍求卦之法,然亦略矣。意其详具于大卜筮人之官,而今不可考耳。其可推者,《启蒙》备言之。

《易》有圣人之道四焉,以言者尚其辞,以动者尚其变,以制器者尚其象,以卜筮者尚其占。

四者皆变化之道,神之所为者也。

是以君子将有为也,将有行也。问焉而以言,其受命也如向,无有远近幽深,遂知来物。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与于此!

此尚辞尚占之事,言人以蓍问《易》,求其卦爻之辞,而以之发言处事,则易受人之命而有以告之,如向之应声,以决其未来之吉凶也。以言,与“以言者尚其辞”之“以言”义同。命,则将筮而告蓍之语。《冠礼》“筮日宰自右赞命”是也。

参伍以变,错综其数。通其变,遂成天地之文,极其数,遂定天下之象。非天下之至变,其孰能与于此?

此尚象之事,变则象之未定者也。参者,三数之也。伍者,五数之也。既参以变,又伍以变,一先一后,更相考核,以审其多寡之实也。错者,交而互之,一左一右之谓也。综者,总而挈之,一低一昂之谓也。此亦皆谓揲蓍求卦之事。盖通三揲两手之策,以成阴阳老少之画,究七八九六之数,以定卦爻动静之象也。参伍错综,皆古语,而参伍尤难晓。按《荀子》云:“窥敌制变,欲伍以参。”《韩非》曰:“省同异之言,以知朋党之分;偶参伍之验,以责陈言之实。”又曰:“参之以比物,伍之以合参。”《史记》曰:“必参而伍之。”又曰:“参伍不失。”《汉书》曰:“参伍其贾,以类相准。”此足以相发明矣。

《易》,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与于此?

此四者,易之体所以立,而用所以行者也。易,指蓍卦。无思、无为,言其无心也。寂然者,感之体。感通者,寂之用。人心之妙,其动静亦如此。

夫《易》,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。

研,犹审也。几,微也。所以极深者,至精也。所以研几者,至变也。

唯深也,故能通天下之志。唯几也,故能成天下之务。唯神也,故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。

所以通志而成务者,神之所为也。

子曰“《易》有圣人之道四焉”者,此之谓也。

此第十章。此章承上章之意,言《易》之用,有此四者。

子曰:夫《易》,何为者也?夫《易》,开物成务,冒天下之道,如斯而已者也。”是故,圣人以通天下之志,以定天下之业,以断天下之疑。

开物成务,谓使人卜筮以知吉凶而成事业。冒天下之道,谓卦爻既设,而天下之道皆在其中。

是故蓍之德圆而神,卦之德方以知,六爻之义易以贡。圣人以此洗心,退藏于密,吉凶与民同患。神以知来,知以藏往,其孰能与于此哉?古之聪明睿知,神武而不杀者夫。

圆神,谓变化无方。方知,谓事有定理。易以贡,谓变易以告人。圣人体具三者之德,而无一尘之累。无事,则其心寂然,人莫能窥。有事,则神知之用,随感而应,所谓无卜筮而知吉凶也。神武不杀,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谓。

是以明于天之道,而察于民之故,是兴神物以前民用。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。

神物,谓蓍龟。湛然纯一之谓斋,肃然警惕之谓戒。明天道,故知神物之可兴。察民故,故知其用之不可不有以开其先,是以作为卜筮以教人,而于此焉。斋戒以考其占,使其心神明不测,如鬼神之能知来也。

是故阖户谓之坤,辟户谓之乾。一阖一辟谓之变,往来不穷谓之通。见乃谓之象,形乃谓之器,制而用之谓之法,利用出入,民咸用之谓之神。

阖辟,动静之机也。先言坤者,由静而动也。乾坤变通者,化育之功也。见象形器者,生物之序也。法者,圣人修道之所为。而神者,百姓自然之日用也。

是故《易》有太极,是生两仪。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

一每生二,自然之理也。《易》者,阴阳之变。太极者,其理也。两仪者,始为一画以分阴阳。四象者,次为二画以分太少。八卦者,次为三画而三才之象始备。此数言者,实圣人作《易》自然之次第,有不假丝毫智力而成者。画卦揲蓍,其序皆然。详见序例、《启蒙》。

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

有吉有凶,是生大业。

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,变通莫大乎四时,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,崇高莫大乎富贵。备物致用,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。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,以定天下之吉凶。成天下之亹亹者,莫大乎蓍龟。

富贵,谓有天下履帝位。“立”下疑有阙文。亹亹,犹勉勉也。疑则怠,决故勉。

是故天生神物,圣人则之。天地变化,圣人效之。天垂象,见吉凶,圣人象之。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

此四者,圣人作《易》之所由也。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,详见《启蒙》。

《易》有四象,所以示也。《系辞》焉,所以告也。定之以吉凶,所以断也。

四象,谓阴、阳、老、少。示,谓示人以所值之卦爻。

此第十一章。此章专言卜筮。

《易》曰:“自天佑之,吉,无不利。”子曰:“佑者助也。天之所助者,顺也;人之所助者,信也。履信思乎顺,又以尚贤也。是以‘自天佑之,吉,无不利’也。”

释《大有》上九爻义。然在此无所属,或恐是错简,宜在第八章之末。

子曰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然则圣人之意,其不可见乎?”子曰:“圣人立象以尽意,设卦以尽情伪,系辞焉以尽其言,变而通之以尽利,鼓之舞之以尽神。”

言之所传者浅,象之所示者深。观奇偶二画,包含变化,无有穷尽,则可见矣。变通、鼓舞,以事而言。两“子曰”字,疑衍其一。盖“子曰”字,皆后人所加,故有此误。如近世《通书》,乃周子所自作,亦为后人每章加以“周子曰”字,其设问答处,正如此也。

乾坤,其《易》之緼邪?乾坤成列,而《易》立乎其中矣。乾坤毁,则无以见《易》。《易》不可见,则乾坤或几乎息矣!

緼,所包蓄者,犹衣之着也。《易》之所有,阴阳而已。凡阳皆乾,凡阴皆坤,画卦定位,则二者成列而《易》之体立矣。乾坤毁,谓卦画不立;乾坤息,谓变化不行。

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,化而裁之谓之变,推而行之谓之通,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。

卦爻阴阳,皆形而下者,其理则道也。因其自然之化而裁制之,变之义也。“变通”二字,上章以天言,此章以人言。

是故夫象,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,系辞焉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爻。

重出,以起下文。

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,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。

卦,即象也;辞,即爻也。

化而裁之存乎变,推而行之存乎通,神而明之存乎其人。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。

卦爻所以变通者在人,人之所以能神而明之者在德。

此第十二章。


顶部